close
身陷災區的學生,心理創痛是真實直接及深遠的!學童目睹災變的發生,卻無法理解為何會如此;學童之由大人那裡看到驚恐、害怕、慌亂;學童可能被迫離開家園,或是經歷到失去父母、親人保護。
出現壓力後反應並不相同,有的學童會出現類似適應不良的行為,如哭鬧害怕,睡眠困難,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憤怒攻擊的行為;有的則是迴避感覺,感到麻木。雖然這些反應是可以預期的,但學生們仍待我們收拾心情,迴身撫慰,才能走過創傷。晤談要領如下:
- 留意孩童情緒負載過重的指標並觀察行為反應持續的期間,以便區辨那些學生需要進一步個別談話,那些學生需要及早轉介精神科。
- 容忍學生超乎尋常的行為及情緒反應。
- 給予學生心理支持及再保證。較密集地談話,陪伴他.讓孩童知道他是安全的、被保護的;可以用握手、身體接觸的方式讓孩童感受你的關愛與支持。
- 幫助孩童有機會談談這些災難與經驗的感覺及情緒,同時也可分享你的感覺。不要怕學童看到你的悲傷和流眼淚;同時也讓他知道他的感覺是正常的。回想災難過程、哭泣、述說內心的感受…等都是很好的情緒渲洩方式。
- 探索孩童對災難事件的知覺,留意並更正錯誤的解釋並回答問題。探索的焦點不在「它為何會發生在我身上?」,而是「它是如何(怎麼)發生在我身上?」通常,我們很難也無法回答「為何why」,但我們可以對「如何how」是有答案的。
- 允許學生哀悼或追念他的失落,不管是一個玩具、心愛的寵物、他的家、或某一個人,都可以讓他盡量地談,一再重複地述說。這樣的做法,對學生了解及處理他的失落,有莫大的幫助。
- 每一個學生因應重大壓力及處理哀傷的方式都不一樣,不要告訴孩童「應該有什麼樣的情感」或是「應該要做什麼,應該要怎麼樣?可以誠實提供正常化的資訊「所有的感受與想法對於創傷的壓力與悲傷都是正常的」。
- 留意孩童過度的自責與罪惡感,並注意自殺的警訊做及時轉介。
(教育部災後學生輔導專線電話:04-27211163、04-27289258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