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舟舟是一位唐氏症的小孩,在大陸從小接受了音樂的訓練,最近來台灣表演,在中山堂指揮音樂,智商只有三十的他用音樂讓台下的兩岸同胞如醉如痴,安可聲不絕於耳。不管是正常的人或者是唐氏症的同病相憐患者、懂音樂的也好、不懂音樂的也好,都深深地被感動了,有人感嘆說:「舟舟的音樂要比兩岸領導人更具說服力」。


 

的確,音樂它原本比政治來的真誠,它所引起的共鳴更是不分種族文化,任何人都可能為之落淚,更神奇的是智商三十就足以運用音樂來一個感動,在這以前的醫學可能無法解釋。


 

或許在將來可以慢慢地了解人類大腦中有這麼個區域,從功能性核磁共振的檢查可以看出---音樂引起這個區域的活躍、分泌那些化學物質來協調腦部其他區域的功能。醫學上已經知道唐氏症是染色體的一個缺陷所引起的智能不足,舟舟的情況是重度的智商缺陷,大部份的是輕到中度的智能不足,也就是智商在五十到六十九之間,如果及早訓練效果可能比舟舟還要好,除了在一般生活的自行料理之外,可以讓音樂豐富他們的心靈、增加他們社交的機會,對這樣的智障兒做多少的教育和社會照顧應該是社會文明的一個指標;它可以讓許多無助的病患和家屬有一線生機和未來的遠景。


 

在倫理和人道的考量上做重大的修正,我們不要把這些智障兒看成社會的包袱,而有墮胎或遺棄的念頭,他們能照顧自己就像舟舟一樣用音樂讓大家陶醉,這種純真可愛比當今社會許許多多高智商的人還更值得珍惜,不是嗎?

 

音樂能為智障者做些什麼?其實可以用很簡單的道理去了解,那就是大部份的小孩都喜歡唱遊或玩樂器,他們從嬰兒期就會對好聽或好玩的音樂全神貫注或展現笑容,這表示音樂能進入我們原始的大腦之間,立即產生了反應,這要比語言或其他教育方式來得快而直接。





 

所以對智障者的教育,利用音樂也做同樣的刺激,去增進他們語言表達能力,用音樂幫助語言回應和發音清晰等等。也可以用來做感官的認知訓練,從唱遊活動中,對身體部位、數字、記憶等等的學習,或在敲奏樂器中去學習肢體的動作和情緒的表達。在音樂中,可以鼓勵孩子們表達、發洩各種情緒,慢慢地,他們也會聽這些音樂,發展出以音樂來做情緒反應,而在小團體聽音樂的課程中,可以讓他們學習互動,讓他們從模仿、引導中學會輪流、感謝、道歉等等社會禮儀,日積月累,能有較獨立的社會適應能力。




 

從唐氏症的音樂治療可以聯想到音樂在基本教育中的角色;音樂對人類來說是很原始的一個外來刺激,也是很簡單地幫助了我們的生活;所以它的學習應該要相信自然,讓孩子們主動接觸,由衷喜歡,而去經常運用;並不是要灌輸一些不見得有用的音樂知識或強迫他們做音樂的訓練,從現實社會來看,學校的音樂教育應該加強,既然智障的孩子都能從音樂中得到這麼多,正常的孩子為什麼不能?
 



 

用音樂來開啟孩子的心智,豐富他們的生活,這音樂教育的方法其實也可模仿音樂治療師對智障兒的用心。以前有句話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其實學音樂會使孩子更聰明、更懂得生活和學習,這種課程,應該要比所謂的「主科」更為重要,很值得教育決策者深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信 的頭像
    達信

    達信專業偵探社

    達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