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一個醫學院三年級的學生,從大一開始,就擔任寒暑假的森林培育活動員.,幾次出梯隊,可以看到他耐心的對待小孩,和孩子玩在一起,讓新進的活動員豎起拇指佩服,還向他請教帶小孩的方法;這暑假更是常主動到辦公室幫忙,好奇的問他怎麼沒回家過暑假?回答說:『很無聊!和父母除了談生活費,也不知談什麼?甚至回家久了,父母就會嘮叨的不停,要是多表達自己的意見,父親就認為自己頂嘴,根本不聽說明;父親的話只能聽、接受,所以乾脆不要回家,偶爾才回去,避開見面,省得衝突,破壞了彼此的關係』,話語中表達出對父親嚴格管教的敬意,但也透露出和父親關係的疏離,以及只能表面敷衍而無法和父親討論未來的苦惱!
案例二
孩子本身聰明,加上父母是教育界人士,認真栽培,功課好、社團能力強…,卻在父親強迫要求不可參家辯論社的情況下,離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
案例三
一個好賭的父親,稍有不順就打小孩和老婆,孩子以前因為還小,父親打人時,只能抱著媽媽哭,但心裡期待自己快快長大賺錢,帶著媽媽離開;如今十七歲了,因為功課的不理想沒有升學,想尋找工作賺錢卻又出車禍,當父親又暴力的對待家人時,忍不住會升起殺父親的念頭!
如果現在讓大家回憶一下:當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您心中的感覺是什麼?期待她將來長成什麼樣子?相信大部份的父母會說:看到孩子平安,很高興!希望他永遠健康快樂、過好的生活!而他就是心中這「希望他好、為了他好」的想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擔心孩子因不懂而犯錯,將來走錯了路,父母總是戰戰兢兢希望能多提供經驗或個人方法,讓孩子成長,但事情卻不一定那麼的順人意,而讓我們心中想著「為了你好」,卻需要用懲法的手段處理孩子的問題!但可看到懲罰完了,卻又十分後悔。這懊悔相信大家有一種體認,如果「一次教訓」就能解決的問題,根本還沒有成為問題的資格,讓我們擔心的是那些一犯再犯的「不聽話事件」,因為再犯就需要再教訓,再教訓就引起更嚴厲的懲罰,懲罰的程度遞增,而懲罰效果遞減,同時孩子的心也和我們越行越遠,甚至直到我們投降,而孩子也不曾獲勝,這才是我們﹙包括孩子﹚,痛苦的根源-打罵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源!
★從理念來說…將孩子提升到一個「人」所應有的地位
真正的問題是如何讓孩子確實明白我們的觀點和對事理的分析,這遠比要他順從為難。大部份的孩子寧可聽大人的指示行動,也懶的用心思考為何要如此行動的理由。錯誤的行為,還比不上去研究犯錯原因來得重要。我們應該用「犯錯--究犯錯」的教育過程來取代「犯錯--懲罰」的強制過程。
我們必須要求自己「有話就說」,要孩子「聽我們說話」的先決條件是我們必須有話就說,我們之中有很多人自己只認定一個行為標準,但其實並不了解為何要有此準則。例如「用功讀書」除了「將來過好日子」、「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外,我們還有甚們更好的理由?所以,在指證孩子錯誤之前,自己先把問題想清楚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只想叫孩子聽話,認定自己的孩子必須聽自己的話,正是造成「不聽話」的根本原因。要求「聽話」是一種權威心態,用權威壓服別人,只能得到反抗。
★從方法上…給自己專心與孩子談話的機會
其實,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應該是重質不重量。一次半小時的散步,就可以說許多心裡的話,養成常常與孩子談話的習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