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介IQ、EQ及EI的含義;以及如何運用這些基本知識,改進兒童的心理。   
  
聽過有人埋怨說:「心理學的觀念真是難以捉摸,尤其是一些新興詞語,如IQ、EQ、EI,真是令人混淆不已!」  

 


  
其實我們只要掌握所謂「心理」的定義,就能明白基本的心理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能應用這些知識去培育子女,使他們長大後,成為既快樂又有成就的人。

   
「心理」一詞的定義
   

人的「心理」包括四部分(理解能力、情緒、思想、行為)
每當環境有事物出現,例如兒童見到檯面上有一顆糖,兒童先會用理解能力,去認知這是一顆糖,而不是一顆石頭。  


跟著,兒童會對這顆糖產生情緒及思想的反應:情緒反應即是喜不喜歡吃這顆糖,思想反應則是考慮應否吃這顆糖。情緒和思想的反應決定兒童應有甚麼行為;而行為亦會帶來結果。   
例如,兒童喜歡吃糖,但又不知應不應該隨處拾東西吃,他最後決定真的吃了這糖;結果發覺這糖原來是苦的,吐了出來,以後兒童再不敢隨處拾東西吃了!

   
改進兒童及成人的心理
   

最基本改進心理的方法,當然是改善環境,使環境有利學習。對於兒童而言,最重要的環境當然是一個溫暖融洽的家;對於青少年及成人而言,除了理想的家庭環境外,還需要有良好的學習及工作環境。


   
另一方面,這些環境不應剌激情緒,否則會導致神經衰弱;例如父母、教師或上司不應大聲喝罵子女、學生或下屬,而應用平靜的語氣規勸。


   
跟著,要談的是改善理解能力的方法。無論是服補腦藥或培養「智慧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IQ),均只在十二歲前的兒童時期才奏效,十二歲後腦部不會再發育了。(詳細情形會在以下數期討論。)


   
理解能力只能影響兒童有多快學會某樣新事物,但若沒有適當教育,就算IQ「爆棚」的天才也一事無成。教育就是教導我們有正確的思想內容,這是一生都可以進行的事情。 

  
讀者最需要留意的,是「情緒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EI)與「情緒智商」(emotional quotient,EQ)二詞的分別。二者是不同的觀念,情緒智慧越高越好,情緒智慧高的人,在工作表現及人際關係上便特別好;但培養兒童的「情緒智慧」與培養成人的「情緒智慧」方法不同。


   
培養兒童的情緒智慧,即是培養兒童有適度的「情緒智商」(詳情在以下數期討論)。成人培養「情緒智慧」,則要訓練自己,不受負面情緒影響自己的正確行為。訓練方法是不斷鍛鍊自己,去做應做之事,即使自己的情緒不喜歡,仍是去做;例如:每天運動、努力工作、幫助別人等。


   
另一方面,要不斷制止自己勿做不應做之事,即使自己的情緒很喜歡,仍是不做;例如:沈迷享樂、懶惰貪睡、向人發脾氣等,因為情緒智慧的最高境界就是犧牲精神,即肯為別人著想,而甘願自己情緒受苦。而一切心理學及精神醫學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首要目標都是幫助病人,平靜情緒。


  
直接改善兒童及成人行為的方法,是自己以身作則,給予他們好榜樣;例如:父母要給子女努力及有愛心的榜樣;教師要給學生有禮貌及專心學習的榜樣;上司要給下屬為人著想及努力工作的榜樣。


   
藉著影響結果而改善行為的方法,當然就是賞罰計劃,例如:父母及教師應讚賞兒童的努力及好行為,懲罰兒童的懶惰或壞行為;但讚賞只應用言語或態度表達,絕不可用物質價值大的獎品,以免兒童只為了獎品才去做,沒有獎品就不做,而不是為自己著想而做。 

 

 

 

 

另一方面,懲罰絕對不可用打罵,但可罰減少兒童原有的權利,例如:罰一星期內沒有電視看,以免兒童過度憎恨父母,破壞親子關係。
   

IQ、EQ、子女培育(2) 
          
   
IQ的定義、重要性及量度方法

IQ定義

IQ的全名是"intelligence quotient",中文譯作「智力商數」,簡稱「智商」;其定義是「心智年齡」(mental age)除以「實際年齡」(chronological age),再乘以100;即:
       

          智商= 心智年齡 x 100/ 實際年齡 


「心智年齡」指該兒童的智力,達到平均多少歲兒童的智力。故一名比其他同齡兒童聰明的孩子,他的心智年齡會大過其實際年齡;因此他的智商高過100。相反,一名比其他同年紀兒童愚拙的孩子的心智年齡,會小過實際年齡,因此他的智商會低過100。

 


  
研究顯示,智商的人口分佈是95%人口的智商介乎70至130之標準範圍。有2.5%(即40分之1)人口的智商超過130,稱為「天才」(genius);另有2.5%(即40分之1)人口的智商低過70,稱為「弱智」(mental handicap)。



IQ的重要

  
我們通常稱智商高的兒童為「聰明」,因為他們學任何新事物都較快;例如背同樣一課書,或學同樣的四則運算,智商高的兒童可能學1小時就知曉,但智商低的兒童則要3小時才懂。



讀者須明白,智商高的兒童只是學新事物比較快而已;若他們不去學,就算智商超過200也一事無成。因此自古已發現,智商與學校成績沒有直接關係,與將來成就也沒有直接關係。

IQ的量度方法

  

IQ是用智力測驗量度的,這種測驗必須用當地兒童做標準,不可以拿外國的智力測驗來量度本國香港兒童的智商。香港用Wechsler's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 In Hong Kong (簡稱HK-WISC)量度兒童智商,這測驗分為「語言」(verbal)及「非語言」(non-verbal)兩部分;語言部分主要測驗理解及記憶,非語言部分主要測驗思考及創造。


  
很多父母無緣無故帶孩子去做智力測驗,其實這是錯誤的,研究顯示,智商與學業成績及將來成就沒有直接關係;若無緣無故做智力測驗,萬一結果顯示孩子的智商很高,父母及孩子會有錯覺,以為不用勤力讀書也會學業有成,出人頭地,因而疏於學習,結果一事無成。相反地,若測驗結果顯示孩子的智商偏低,父母及孩子會錯誤以為無論怎樣努力,也是徒勞無功,於是自暴自棄,結果不但荒廢學業,而且會使孩子患上操行問題或情緒問題。



  因此,父母絕不應隨便帶孩子去做智力測驗;若孩子的學業有問題,父母應盡早帶他去見心理醫生,由心理醫生判斷該兒童需否做智力測驗。

IQ的成因

  

研究顯示,人類智力的成因包括兩部分:一半是先天性,另一半是12歲前的後天培養。
  先天因素主要是遺傳,因此自古已發現:聰明的父母較多生下聰明的孩子;相反地,近親結婚較易生愚拙子女,因為近親結婚容易使不利遺傳因子聚集一起。


  
除了遺傳外,任何影響胎兒腦部發育的因素,也會導致嬰兒出世後智力遲純,這些因素包括:懷孕母親感染病毒(如德國麻疹)、難產導致嬰兒腦部缺氧,及嬰兒黃疸病沒有好好治療(黃疸素沈積在腦部,阻礙腦細胞發育)等。高齡產婦(35歲以上)也較易生下愚拙孩子,因高齡產婦的卵子及血液循環系統開始衰退。



  IQ的另一半成因是12歲前的後天培養。出生時人腦只發育了7成,其餘3成會否發育,視乎12歲前有否好好運用腦部。12歲後腦部就不會再發育了。



若12歲前沒有用腦讀書,過了12歲後即使拚命進修,腦部也不能發育得完全;因此0至12歲稱為腦部發育的「關鍵時期」(critical period)。自古以來發現,文盲到年紀大時較易患上「痴呆症」(dementia),因為文盲自小腦部發育已不完全,到年紀大時腦部退化少許,就喪失了所有智力。政府提倡9年強迫教育,不單能減少文盲,而且能預防市民年老時患上「痴呆症」,是個良好的教育政策。

IQ . EQ 子女培育(3)
                                    

IQ培養技巧

智力的成因一半是先天決定,除了靠母親懷孕及生產時有好的產科護理外,任何人出世後就不能改變這些失天因素;因此智商高與否,一半是命中註定的。



0至12歲是腦部發育的關鍵時刻,過了12歲,腦部就不再發育了;因此培養智力的技巧,是鼓勵子女在12歲前好好運用腦部。腦部正如身體肌肉一樣,愈用會愈發達。


究竟應該如何好好地運用腦部呢?有些父母只知強迫孩子讀好學校課本,以為只要成績好,智商一定高;另有一些父母以為讀書不能提高智商,所以要求孩子參加很多課外活動,如跳舞、繪畫、音樂等,其實這兩種極端做法都不全面。



智力包括「語言」(verbal)及「非語言」(non-verbal)部分,「語言」主要是理解力及記憶力,「非語言」主要是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無可否認,學校課程是訓練「語言」智力的最好工具。近來小學課程不單要求兒童記憶生字及知識,而且著重文章的理解及推理;因此父母只需鼓勵子女勤力做功課,用功讀書,就能培養子女的「語言」智力。



讀者可能會問,現時的讀書壓力已經使很多學生患上情緒問題,有些學生甚至自殺,去逃避功課壓力,又怎能培養兒童的智力呢?答案是,讀者必須分辨「情緒」(emotion)與「思考」(thinking)對腦部所產生相反的影響。很多學生覺得讀書壓力大,因為父母及教師要求學生分數高,這種只著重成果的錯誤態度,不但迫使學生抄襲功課或考試作弊,令學生情緒緊張。情緒緊張時腦部會活動過劇,不但不能專心讀書,而且還會患上「神經衰弱」或「憂鬱症」。



我們可用汽車引擎轉動過快、超過危險線比喻情緒緊張。汽車引擎轉動過快只會浪費燃料和能量,以致過熱;不但無力行車,而且引擎還會著火、爆炸!



正確培養子女「語言」智力的方法,是鼓勵思考,記憶課文,但要保持子女情緒平靜。如何能達至這目標呢?



很多父母雖然每天都溫柔而有耐性地向子女解釋讀書的重要,鼓勵子女努力讀書,但父母自己每日回家後卻只知看電視,消遣,娛樂。心理學研究顯示,子女是靠觀察父母行為,來決定父母的話是否可信的,雖然父母言語上要求子女勤力讀書,但若子女眼見父母自己愛看電視,娛樂消遣,子女就會判定,父母的話只是信口開河,不會聽從。


 


自古已發現,唯一有效鼓勵子女勤力讀書,不沈迷享樂的方法,是父母以身作則,不但放工後不看電視,不沈迷娛樂,而且不斷進修學習,如此,子女自然從小模仿父母每天勤力讀書的生活方式。研究顯示,大部分專業人士的子女成績都不錯,除了遺傳因素外,主要是專業人士自己不斷進修的榜樣。

 



另一方面,朝九晚五職業女性的子女成績,通常較全職家庭主婦的子女成績好,因為職業女性給子女一個勤力工作的榜樣;相反,全職家庭主婦通常是多看電視,尋求娛樂,例如,打麻雀,自然子女也學了愛看電視或娛樂。



父母除了以身作則,不斷進修外,也應常與子女討論課本內容,問問題引導子女要思考。若答案有多個選擇,父母應引導子女考慮每個選擇的優點和缺點。此外,父母也可請子女講故事給父母聽,或教父母某題目,父母要表示有興趣地學習、發問。



勤力讀書只能培養子女的「語言」智力,要培養子女的「非語言」智力,父母就要陪子女一同參加課餘活動。對於6歲以下的兒童,父母可與他們一起繪畫或砌LEGO,然後向對方分享製成品,看誰最有創意。對於6歲以上的兒童,父母可與他們一起做市面很多不同種類的考智力圖書,看誰較肯用腦,思考問題。



子女參加舞蹈、繪畫、音樂等課外活動不宜太多,因為這類活動可能影響子女的學業,而且會減少子女與父母相聚溝通的時間,破壞親子的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信 的頭像
    達信

    達信專業偵探社

    達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