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育英中途班已成立二年,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從前末曾有的工作經驗,無論是輔導中輟生或安排課程等都是一頂挑戰。讓我也從中學習到許多寶貴的經驗,而且深覺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來到中途班的孩子,他們的偏差行為幾已定型,常常出現在我面前的是滿頭黃髮、口出惡言、凡事不在乎的學生。面對他們,我常想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而成他們現在的面貌;而我該如何看待他們,進而尋求改善他們現況的辦法呢? 




  首先是和家長進行溝通,家庭背景是最需要完整了解的,;父母離異、不關心子女、對孩子缺乏約束力……,這些都是造成中輟生的常見原因。孩子變成中輟生的主因多是家庭功能喪失,無法對孩子產主約束力之故。嚴厲、放任或漠不關心都是不適富的教育方式。多數的父母都是疼愛子女的,孩子出了問題,父母親來到學校多是氣憤、惱怒、甚至淚眼婆婆,其中莫可奈何是共同的感覺。因此學校或社會機構若能加強舉辦親職教育,使家長能透過研習,學習到與子女溝通的方式,將有助於矯正子女的偏差行為,讓親子溝通更加順暢。教育不是學校單方面的事,家庭若無法負起應盡的責任,改變孩子會更加困難。

 





最普遍的現象是:學生一離開學校,沒有人約束,一直玩到三更半夜,飆車、夜遊、當檳榔西施,白天老師的諄諄教誨早已拋諸腦後。當然,也有些孩子根本缺乏人關心,問題行為的背後其實只是一種被大人忽視,自暴目棄的反應。這樣的孩子,令人不忍苛責,老師只能盡量的給予必要的協助、鼓勵。 

 

面對中輟生常需調整心態,他們不同於一般的學生,有很多事,再怎麼要求他們也無濟於事。很重要的一點是和他們做朋友、關心他們、傾聽他們的心聲,也許之前他們紀錄不良,被認為不值得信任,也不該一昧的否定,要贏得學生的信任,學生才會把想法說出來,這樣,老師才會有機會介入他們的世界,進而協助他們。當然,這並不容易,有時即使百般勸戒,仍然無濟於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習慣一旦養成,想要改掉絕非一朝一夕可成,最重要的是學主自己的意願。學生常會說:「老師,我戒菸好幾次了,可是都失敗」「我看到書就煩,所以忍不住就翹課到外面玩」……,這是青少年玩心重、缺乏毅力的表現。甚至,他們平時和老師感情不錯,但只要老師糾正他們的行為,馬上就推託,不想配合。顯然的,青少年時期孩子的特徵就是如此,可以對他們表示老師的立場、不服從規定的後果,但如何能達到效果,卻不破壞彼此的關係,確也是一門學問。所以中途班的老師們,常需要溝通、集思廣益,以尋求更有效的輔導策略。 

 

身為中途班的老師,我們都有一份體認:要盡自己的力量,給予學生關懷、輔導。雖然有時效果不能顯而易見,但我們相信,對於學生只要真誠的付出,這一股暖流一定能傳達到他們的內心,或許就是他們日後行為改變的契機。 

 

  輔導是一條漫長的路,每個孩子都有善的本質,只是因後天的環境影響,讓他們一時迷失了方向。把中輟的孩子找回來,安排他們到中途班上課,提供多元化的課程、安排小團體輔導等,都只是輔導中輟生的第一步,惟有家長、更多老師的配合,並結合社會資源,才能使輔導工作有更顯著的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信 的頭像
    達信

    達信專業偵探社

    達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